蕲州镇位于湖北省东部股票配资最新消息,地处蕲水与长江的交汇处,放诸华夏版图,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寻常小镇,可在历史上却声名在外。前201年,汉高祖在蕲水流域设立新县,因该地有很多水芹菜,因此被命名为蕲春县,县治在蕲州镇境内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孙权设蕲春郡,郡治位于蕲春县,其后千余年间长期为郡、州、路治所。
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朱元璋的西吴势力覆灭陈友谅集团的陈汉势力,领有其地,随即改蕲州路为蕲州府,领蕲春、蕲水、广济、黄梅和罗田五县。可仅仅十年后便降为蕲州,成为隶属于黄州府的散州。其后行情一路开跌。如今更是变成了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,混得不是一般的惨。
蕲州荆王府
不过在明代,蕲州属于藩府所在地,正统十年(1445年)荆藩迁国于此,此后近二百年间在此繁衍生息,给政治地位日益衰减的蕲州披上了一件靓丽的新装。
明代荆王府位于蕲州城内的麒麟山南麓,坐北朝南,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,东至今化肥厂饭堂,西至江边今钉丝厂,南到文明门即南门高塆,北抵今蕲州财政分局,占地面积达十三万平方米。王府西南入口处三座汉白玉牌坊,呈品字型排列,被称为“蕲州九十九座牌坊之首”。
本次来聊聊大明荆藩的第二代王:朱祁镐,看看他身上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。
大明荆王
朱祁镐,生于宣德六年(1431),为荆宪王朱瞻堈(音gāng)的嫡长子,生母荆宪王妃周氏。正统八年(1443)三月,受封荆世子。
他出生于江西建昌府的荆王府。建昌府府治南城县位于赣东地区,处于闽赣交界地带,境内大部为武夷山及其余脉,虽素有“赣地名府、抚郡望县”之称,可地方并不富裕,荆宪王逃离此地的欲望极其强烈,为此不惜花式诉苦。历经16年努力终于得脱樊笼,迁居长江之畔的蕲州。
景泰四年(1453年)十一月十三日,荆宪王朱瞻堈薨逝,在位30年,享年48岁。景泰六年(1455年)五月,朝廷正式遣使持节前往蕲州册封荆世子朱祁镐为荆王。
与喜欢折腾,极其不安分的父王相比,朱祁镐在史籍上的形象相当正面,以孝子面目示人。
朱瞻堈葬于永福下乡策山(今横车镇境内)。可荆藩直到正统十年(1445年)才迁国蕲州,到荆宪王去世也才仅仅八年时间,这几年中他又在绞尽脑汁的设法迁国长沙,故而没有提早给自己营建坟园。及至其去世,才由朝廷出工出料开始营建。
景泰五年(1454年)四月,还是荆世子的朱祁镐奏请准许他出城,赴策山视察荆宪王坟园营建情况,“庶尽人子之心”。此行目的是为督促有司保质保量的尽快完成坟园建设,明代宗见他孝心有加,给予准许。
荆王府沙盘模型
景泰七年(1456年)七月,朱祁镐这位刚刚除服的嗣封荆王,再次上疏朝廷,奏请准许他每逢清明、中元,携弟弟都昌王朱祁鑑(音jiàn)出城,赴荆宪王坟园祭扫。对堂弟的孝心,明代宗乐见其成,立马给予准许,只是告诫他不得借此扰民。
“癸酉,荆王祁镐奏:‘父宪王薨逝已久,欲于春秋时节,偕弟都昌王祁鑑躬诣坟所祭扫,庶尽时思之情。’诏允其请,仍戒其毋扰军民。”(《明英宗实录·废帝郕戾王附录》)
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晚,在南内自给自足了六年有余的太上皇朱祁镇,在徐有贞、石亨等一众野心家的支持下,趁弟弟病重无法视朝之机,发动夺门之变,花开二度重新君临天下。随即改元天顺,废景泰皇帝为郕王,将其囚禁于西内,并杀害民族英雄于谦等。
事后,为给自己挽尊,明英宗开始对朝臣,对宗室大发利是。一时间宗室成员如同见了腐肉的秃鹰一般,纷纷下场抢食,向朝廷提出各种或大或小的要求。
朱祁镐作为藩王,也随大流的为自己索取好处,只不过不是很贪心,所求也在合理范围内。天顺元年(1457年)六月,他奏称府中缺人御使,明英宗给予张政等四名内使。天顺三年二月,在他的奏请下,赐予荆王府湖广鸿宿洲地十五顷。
鸿雁
鸿宿洲又名金沙洲,位于蕲州西北的长江江心,距州城二里,是一个因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沙洲,因春秋时节常有北去南来的雁群在此栖宿,故名。由于江水的冲刷,鸿宿洲到清代未年就荡然无存。如今只有在秋冬枯水季节,方可在原位置见到成片沙洲。
在明代,“鸿州烟雨”为蕲州八景之一,当时洲上住有几户人家,还还建有寺庙,还建有寺庙。即便如此有名,鸿宿洲的开发程度依然不高,朱祁镐索取的可以说是一片真正的未开发处女地,而非其他宗王那般挂羊头卖狗肉。
宠妻狂魔
正统十二年(1447年)九月,西城兵马指挥魏庆之女被册封为荆世子妃,充当册封正史的为明英宗的姐夫顺德长公主驸马石璟,可以说给足了六叔与堂弟面子。
婚后朱祁镐与魏氏琴瑟和谐,相当恩爱。这位王二代共有三子,其中长子朱见潚(音sù)、次子朱见溥(音pǔ)皆为嫡出。
他袭爵之后,按制世子妃魏氏也当随之进封荆王妃。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,明代宗、明英宗兄弟竟都将这位弟媳给遗忘了。直到天顺二年(1458年),梅开二度的明英宗才想起来应当遣使解决魏氏的身份问题。
明代九龙九凤冠
明明是荆王正妃,可数年间只能被称为世子妃,魏氏对此十分不满,眼瞅着终于熬出头了,总想找点东西彰显一下自己,以纾这一口恶气。恰巧婆婆荆宪王妃周氏有一顶珠翠九翟博鬓冠,令她艳羡不已,遂向朱祁镐提出自己也想要一顶。爱妃想要,自无不照办之礼,荆王殿下转身便向朝廷奏请。
章服是古代用以标识身份等级的服饰制度,头冠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,自然也有相应的等级制度。明制,皇后、皇太子妃这对国母及准国母用凤冠,皇后为九龙四凤冠(出土文物有九龙九凤冠和十二龙九凤冠),太子妃用九翚四凤冠(永乐三年改制前皇妃、亲王妃与太子妃相同);皇妃、公主、亲王妃、郡王妃、世子妃等用翟冠,不同等级配以不同数量的金翟,皇妃、公主、亲王妃九翟,郡王妃、世子妃七翟。
翟鸟即白冠长尾雉,头顶被白色羽毛,身体各部位羽毛五彩斑斓,极其艳丽,尾部拖着20枚羽毛组成的色彩多变的尾羽。因其这一身色彩鲜艳羽毛,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物,常被赋予祥瑞的象征意义,视为国家祥瑞的标志,地位仅次于凤鸟。
翟鸟与凤鸟相比,主要区别在一下几点:凤鸟顶生有鸡冠状肉冠,翟鸟没有;凤鸟的脖子较长,而翟鸟的脖子较短;凤鸟颈部有火焰状翎羽,翟鸟没有;凤鸟尾羽数目更多,且呈火焰状,带有弧度向前伸展。
白冠长尾雉
凤鸟和翟鸟的冠饰是凤冠与翟冠的一大重要区别,另一个则是博鬓。
博鬓是中国古代贵族妇女的一种冠饰,属假鬓类别,始于隋代,流行于唐、宋、明时期。其形制为冠罩两侧下垂过耳的翼状装饰,长约20多厘米,常饰有花钿、翠叶、珠结等物,用以区分身份等级。
洪武服制:皇后的九龙四凤冠饰以六博鬓,左右各三,皇妃、太子妃、公主、亲王妃二博鬓,左右各一。永乐三年更定:皇后、太子妃保留洪武服制中的博鬓,皇妃、公主、亲王妃的博鬓被取消。
也就是说,在明朝的绝大部分时间段内,博鬓是皇后、太子妃的专属冠饰。荆宪王妃周氏珠翠九翟博鬓冠应当属于特恩。
凤冠上的博鬓
复辟之后的明英宗虽然不啬市恩,却也不是什么都卖,赐予亲王妃珠翠九翟博鬓冠,并不会带来好名声,反而与他的令名有碍。因此眼见堂弟行如此僭越的非分之请,立即去信劈头盖脸地就是一顿臭骂。
“(天顺二年九月)甲辰,敕荆王祁镐曰:‘尔奏要照母妃珠冠,乞博鬓与妃魏氏。然祖宗定制,亲王妃冠用九翟而无博鬓。盖博鬓惟皇后及东宫妃得用,中间尚有差等。尔母妃冠有博鬓者,乃一时特赐,岂可援以为例?且以己妃欲上同于母,既无敬亲之心,又取僭窃之罪。其乖违礼制甚矣!所奏不允!自后毋仍率意妄作,以损令名。’”(《明英宗实录》)
阿越说
天顺五年(1461年),荆王朱祁镐薨逝,在位7年,终年31岁。他虽然因爱妻心切,在枕边风的吹拂下犯了一次错误,可在位期间总体为人低调,恭敬事上,不争不抢,深合“恭已鲜言”之意,故朝廷赐谥曰靖。
荆靖王自身的令名不错,可无底线的宠妻,却给荆藩造成了巨大伤害。他去世时嫡长子朱见潚(音sù)年仅13岁,正是性格成型的关键时刻,母妃魏氏偏爱弟弟都梁王朱见溥,引发长子强烈不满,最终养成了狭隘凉薄的性格。袭爵之后,利用手中的权力,差点将荆王一脉,除他自己这一支意外的男性宗室全销户了。具体情况请看朱见潚篇。
利众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